详解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
2023-04-10 13:05:28 点击数:【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概述】
盆腔炎症性疾病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,可能发生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,以往称为慢性盆腔炎。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较为顽固,当患者抵抗力低下时,可急性发作。根据发病的病理及部位不同,可分为慢性输卵管炎与输卵管卵巢炎、输卵管积水及输卵管卵巢囊肿、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。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,属中医学“妇人腹痛”“带下病”“痛经”“癥瘕”“不孕”等范畴。
《金匮要略》有“妇人之病,因虚积冷结气,为诸经水断绝,至有历年;血寒集结,胞门寒伤,经络宁坚……此皆带下”的论述。《温病条辨》云:“热入血室……为热邪陷入,搏结而不行,胸腹少腹必有牵引作痛拒按者。”《傅青主女科》曰:“夫寒湿邪气也,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下焦……寒湿满二经而内乱,两相争而作痛”及“夫带下俱是湿证”。
【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机】
经行、产后及术后血室正开,素体虚弱,摄生不慎,感染湿热毒邪,治疗不彻底或病情迁延,致湿热余邪留恋于冲任、胞宫胞脉,阻滞气血而成瘀,湿热缠绵日久,反复发作,形成寒热错杂、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。
1.湿热瘀结
湿热之邪侵于胞宫、冲任,与血相搏结,湿热瘀血内阻冲任,胞脉气血不畅而发病。
2.寒湿凝滞
素体阳虚,胞宫失于温煦,水湿不化,寒湿内结;或经行产后,余血未尽,冒雨涉水,饮冷感寒,或久居寒湿之地,寒湿阻滞胞脉,血行不畅而致病。
3.气滞血瘀
七情内伤,气行不畅,肝气郁结,或余邪留滞,阻滞冲任、胞络、胞宫,致气机不畅,血行瘀滞,脉络不通。
4.气虚血瘀
正气内伤或素体虚弱,易感外邪,留注胞宫、胞脉,血行不畅,瘀血停聚;或久病伤正,经脉受阻,致气虚血瘀。
【诊断】
诊断要点
1.病史
既往有下腹部感染史。
2.临床表现
下腹钝痛,性交痛,腰骶酸痛,劳累、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,带下增多,月经不调,可伴有低热起伏、易疲乏,劳则复发,甚至不孕或异位妊娠等。
3.妇科检查
可触及盆腔炎性病灶。
4.辅助检查
盆腔B超、子宫输卵管造影、腹腔镜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。
【鉴别诊断】
1.子宫内膜异位症
经行腹痛,进行性加重;性交痛,妇科检查骶韧带及子宫直肠陷窝处可触及痛结节,CA125升高,B超、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。
2.盆腔瘀血综合征
白带增多,月经异常,长期慢性腰骶痛、下腹疼痛。妇科检查常无明显异常,有时可见宫颈紫蓝或有举痛。腹腔镜检查及盆腔静脉造影有助于诊断与鉴别。
3.卵巢囊肿
一般无明显症状,偶然查体发现,抗炎治疗无效,可通过腹腔镜确诊。
【治疗】
(一)辨证论治
本病多为湿热余毒残留,与冲任胞宫之气血搏结,凝滞不去,日久难愈成瘀,耗伤气血,虚实错杂,但以血瘀为关键,治疗时以祛瘀为主,配合利湿、清热、理气、补虚等,常内服外治并用,标本兼顾,综合施治。
1.湿热瘀结证
辨证要点:少腹隐痛或灼热或拒按,腰骶酸痛,低热起伏、经期或劳累加重,带下量多,色黄,质黏稠,胸闷纳呆,口干不欲饮,小便黄赤,大便秘结或便溏。舌红而胖大,苔黄腻,脉滑数或弦数。
治法:清热利湿,化瘀止痛。
方药:解毒止带汤(《医林改错》)加减。
金银花、连翘、苦参、茵陈、黄柏、黄芩、白芍、椿根白皮、牛膝、生地、丹皮、贯众、黄连、炒地榆。
中成药:妇乐冲剂,每日2~3次,每次6g,口服。
2.寒湿凝滞证
辨证要点:少腹冷痛或坠痛,腰骶冷痛,喜热恶寒,经行加重,月经推后,量少色黯,带下量多、色白质稀。舌淡苔白,脉沉或紧沉弦。
治法:温经散寒,化瘀止痛。
方药:温经汤(《金匮要略》)加减。
吴茱萸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丹皮、党参、阿胶、桂枝、甘草、半夏、麦冬、生姜。
中成药:①桂枝茯苓胶囊,每次4粒,每日3次,口服;②少腹逐瘀胶囊,每次4粒,每日3次,口服。
3.气滞血瘀证
辨证要点:少腹刺痛或胀痛,拒按,或痛连腰骶,经期加重,月经涩滞不畅,带下量多,经前乳房、胸胁胀痛,情志抑郁或躁怒。舌黯或瘀斑,苔薄,脉弦涩。
治法:活血化瘀,理气止痛。
方药:膈下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加减。
当归、川芎、赤芍、枳壳、桃仁、香附、红花、甘草、丹皮、延胡索、五灵脂、乌药。
中成药:血府逐瘀胶囊,每次4粒,每日3次,口服。
4.气虚血瘀证
辨证要点:下腹隐痛结块,痛连腰骶,缠绵日久,经行加重,带下量多,月经淋漓不止或量多,乏力纳呆。舌淡黯,或有瘀点,苔白,脉细弦无力。
治法:健脾益气,化瘀散结。
方药:理冲汤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加减。
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山药、天花粉、知母、三棱、莪术、鸡内金。
中成药:补中益气丸配合少腹逐瘀颗粒。补中益气丸,每日3次,口服,每次8粒;少腹逐瘀颗粒,每日3次,每次1包,口服。
- 上一篇:预防调护席汉综合征方法
- 下一篇:中医外治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的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