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» 生理知识分享

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现代研究进展

2023-04-10 13:05:41 点击数:
【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诊疗评述】

 

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主要多见气滞血瘀、湿热瘀结、寒湿凝滞、湿热蕴结、肝郁脾虚、湿热下注、气虚血瘀等证型,提示慢性盆腔炎患者除体质因素外,因现代妇女多行各种妇科手术、作息不规律、饮食失调等,易导致湿、热、瘀邪留于体内,故发为本病。此外,本病病性缠绵、病程长,易损伤正气,故治疗用药多以清热药、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为主,在祛邪的同时注意扶正。

 

 

因本病病理改变为组织破坏、广泛粘连、增生及瘢痕形成,局部血运较差,西医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办法,故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,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内外同治、中西医结合、多途径给药、综合治疗、平时治疗和经期用药相结合,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。

 

 

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虽不是危急重症,但病程长,缠绵难愈,愈后易复发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,甚至可致不孕,对其心身健康造成伤害。因此,在治疗中应对患者及时心理疏导,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,并积极锻炼身体,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。

 

【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的预防调护】

 

1.加强个人卫生保健,养成良好卫生习惯,避免不必要的阴道冲洗及经行产后性交。

 

 

2.彻底及时治疗盆腔炎症性疾病、阴道炎,对于性传播疾病应治疗性伴侣。

 

 

3.积极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;注意劳逸结合。

 

 

4.解除思想顾虑,正确认识疾病,增强治疗信心。

 

【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的古代文献精选】

 

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》: “妇人腹中诸疾病,当归芍药散主之。”

 

 

《医林改错·少腹逐瘀汤说》: “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,或有积块不疼痛,或疼痛而无积块,或少腹胀满,或经血见时,先腰酸少腹胀,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,接连不断,断而又来,其色或紫、或黑、或块、或崩漏,兼少腹疼痛,或粉红兼白带,皆能治之,效不可尽述。”

 

【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的现代研究进展】

 

1.病因病机

 

 

大多数医家认为,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袭、情志失调、饮食失节、劳倦内伤等,病机以气、血、瘀、寒、热为主,常因湿热瘀血内结、肝气郁结、寒湿内结、正气内伤、冲任带脉功能失常等所致。综合各医家观点,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气滞血瘀、湿热瘀结、寒湿凝滞、湿热蕴结、肝郁脾虚、湿热下注、气虚血瘀、湿热瘀阻、肾阳虚。

 

 

(1)细胞因子方面:

 

 

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的发生与抗炎因子表达降低有关,治疗过程中应提升其水平,从而控制盆腔炎症发展。研究还发现,患者血清 IL-4和 TNF-α、IL-1β、IL-6表达,以及 IL-10和 TNF-α、IL-1β、IL-6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,提示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发生发展过程中,血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表达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,二者平衡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。

 

 

(2)抗炎、镇痛和免疫系统方面:

 

 

采用活血化瘀、行气止痛中药灌肠,在抑制二苯胺所致小鼠耳肿胀,延长小鼠热板痛阈,抑制醋酸致小鼠扭体,增加小鼠脾脏、胸腺脏器系数上,灌肠给药具有缓解慢性盆腔炎造成的症状和调节免疫的作用。

 

 

(3)血液流变学、病理学方面:

 

 

益气活血、逐瘀散结、行气止痛中药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,改善血淤状态;抑制炎症细胞因子,降低白细胞计数,从而抑制炎症反应;增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-3(Caspase-3)表达,促进细胞的凋亡,减轻炎症反应;增强MMP-2的表达,减少纤维组织过度增生,减少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;减轻模型大鼠子宫内膜慢性炎症的病变程度,减轻炎细胞的过度浸润,从而通过多种途径减轻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的损伤。

 

 

(4)免疫方面:

 

 

动物实验证实,活血化瘀方剂通过活血化瘀、促进血液循环,加速红细胞对循环免疫复合物(CIC)的清除,增强补体受体(CRl)的表达及活化,使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(RBC-C3bRR)升高、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(RBC-ICR)降低。在药物作用下,红细胞借助补体调节淋巴细胞的黏附杀伤能力,进一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,达到治疗盆腔炎症性疾病后遗症的目的。中药内服及保留灌肠能调节盆腔炎症性疾病(湿热瘀结型)患者体液免疫,调节T细胞亚群,促进其平衡,还能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水平,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。

 

 

2.治法探讨

 

 

常见的治疗方法为内治法、外治法、中西医结合治疗。微波对人体组织有一定的透过性,微波照射可在深部产生热效应。热效应扩张局部组织血管,加速血液循环,增快组织代谢,加强白细胞吞噬作用,促进局部代谢,从而产生抗炎消肿的作用。近年来对热敏灸研究较多,热敏灸治疗舒适,无痛苦,患者依从性很高,相比艾条灸、温针灸效果更好,且副作用也较低,可以温通经络,使热力透入腹部。中药灌肠与热敏灸两者结合,相得益彰,弥补各自缺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