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» 生理知识分享

中医促排卵的优势与特色

2023-04-12 13:51:52 点击数:
【中医促排卵的概述】

排卵是指成熟卵子自卵泡内逸出的过程。卵泡不能发育成熟或者成熟后不能排出则称排卵功能障碍。

排卵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影响人类生殖健康的重要部分,引起的不孕症占25%~38%。中医学没有“排卵障碍、无排卵”等病名,依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“闭经”“月经后期”“月经先后不定期”“崩漏”“月经过少”“不孕症”等范畴。

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指出:“女子七岁,肾气盛,齿更发长。二七而天癸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。”体现中医学的肾-天癸-冲任-胞宫轴在月经及孕育方面的作用关系,体现肾虚是无排卵的主要病机。宋代赵佶《圣济总录》云: “妇人所以无子者,冲任不足,肾气虚寒也。”肾气虚寒,乃肾阳虚不能温养冲任,胞宫失于温煦,而致发育不良,不能孕育。明代张介宾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》云:“妇人所重在血,血能构精,胎孕乃成。真阴既病,则阴血不足者不能育胎,阴气不足者不能摄胎,凡此摄孕之权,总在命门。”清代陈世铎《石室秘录·子门论》提到女子不孕的十病中即有“肾水衰”。

清代何涛、浦天球《女科正宗·广嗣总论》又云:“男精壮、女经调,有子之道也。”指出月经对正常受孕的重要作用。

清代沈金鳌《妇科玉尺·求嗣》曰:“男子以精为主,女子以血为主,阳精溢泻而不竭,阴血时下而不愆,阴阳交畅,精血合凝,胚胎结而生育滋矣。”体现了卵子的发育成熟与肾精密切相关,卵子的正常排出有赖于肾阳鼓动、肝之疏泄、冲任气血调畅。

(一)西医促排卵方法

1.促排卵药物的不断更新

目前,临床使用的促排卵药物主要有氯米芬(CC)、芳香化酶抑制剂(来曲唑)、人类绝经期促性腺激素(HMG)、尿高纯度的FSH的制剂、胰岛素增敏剂(二甲双胍)、溴隐亭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(GnRH)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。基因重组的GnRH、HMG、FSH及HCG等。

2.促排卵药物存在的问题

近年来,西医药物促排卵已经取得显著效果,但同时因药物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也随之而来。如CC常见的副反应主要有潮热、腹部不适、乳胀、恶心和呕吐、视觉症状、头痛、脱发、卵巢过度刺激(囊肿形成),“CC抵抗”或“耐CC”(采用CC诱发排卵连续3个周期失败称之为“CC抵抗”或“耐CC”)。外源性促性腺激素副反应主要是卵巢过激,需B超监测。溴隐亭常见的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和恶心,剂量大时可出现胃纳减退与胃痛,用药时间长者可出现便秘。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副反应主要有疲劳乏力、视物模糊、嗜睡、共济失调、皮肤瘙痒、皮疹骨矿物质密度下降等。那么,如何减少不良反应已成为努力的目标。

(二)中医促排卵的优势与特色

中医理论认为,在女子生殖中,肾脏最为重要,肾精为卵子生发之本,卵细胞的正常排出有赖于肾之阳气的鼓动、肝之疏泄功能的正常、冲任气血的调畅。肾精不足、天癸不充是卵泡发育障碍的根本病机;肾阳亏虚,肝失疏泄及冲任气血瘀滞是卵子排出障碍的主要病机。

中医学通过整体合参、辨证论治,主要采用单方治疗、中医循期治疗、中医外治、针灸治疗促使卵泡发育障碍患者的卵泡发育及排出。

1.常用治法

(1)补肾法:

肾为先天之本,主生殖,肾气盛则天癸至;肾气盛则肾精充足,肾阳充盛,肾的生殖功能协调,卵泡得以正常发育及成熟并定期排卵。方以归肾丸加减(《景岳全书》:熟地、山萸肉、山药、枸杞子、当归、茯苓、杜仲、菟丝子、党参、女贞子、墨旱莲)。

(2)补肾活血法:

明代张介宾《景岳全书》云“肾乃精血之海”;肾为先天之本,肾藏精,精血同源,精充则血盈脉畅,体现了肾与血之间的密切关系。清代王清任《医林改错》云:“元气既虚,必不能达于血管,血管无气,必停留而瘀。”而肾为元气之根,故肾虚失却温煦或阴虚生热,热火灼精血均导致血滞不行而生血瘀,则为该病之标。肾精充盛,卵子发育成熟,冲任流通,气血畅达,卵子才能顺利排出。研究表明,补肾活血中药能促进卵泡发育,诱发排卵,疗效同西药氯米芬,但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、拮抗雌激素等副作用。方用归肾丸(《景岳全书》)合血府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加减(山药、山茱萸、熟地黄、何首乌、杜仲、菟丝子、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醋柴胡、制香附、枳壳、牛膝)。

(3)补肾疏肝法:

朱丹溪云: “主闭藏者,肾也;主疏泄者,肝也。”肾之开合,除了与肾阳有关外,与肝之疏泄功能也密切相关,二者功能协调,才能使卵子有规律地排出。方以右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合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书》)加减(山药、山茱萸、熟地黄、鹿角胶、肉桂、制附子、醋柴胡、制香附、枳壳、川芎、陈皮)。

(4)补肾健脾祛痰法:

素体肥胖或脾肾两虚,痰湿内生,闭阻冲任胞宫,影响卵子的生长和排出。以苍附导痰汤《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》加减(苍术、白术、茯苓、胆南星、干姜、半夏、陈皮、白芥子、炙甘草、当归、淫羊藿、党参、黄精、巴戟天)。

2.中医循期治疗

中医学将月经周期分为行经期(经期)、经后期(卵泡期)、经间期(排卵期)和经前期(黄体期)。行经期主张以行气活血,养血通经为主;经后期则滋肾益阴养血,促进卵子成熟及滋养子宫内膜;经间期着重活血化瘀,疏肝通络,促卵排出;经前期应以温补脾肾为主,排卵之后,阴盛阳生,阳气鼓动,万物生发,为受孕提供孕育环境。

(1)行经期:

治以行气活血,养血通经为主。寒凝者,可选《妇人大全良方》温经汤加减;气滞者,可选《医林改错》血府逐瘀汤加减;气虚者,可选《医宗金鉴》圣愈汤加减;血虚者,可选《金匮要略》胶艾四物汤加减。

(2)经后期:

治以滋肾填精为主,可选用《傅青主女科》养精种玉汤加减,或《景岳全书》左归丸加减,或《百灵妇科》育阴汤加减。

(3)经间期:

以理气活血为主,方用桃红四物汤(《医宗金鉴》)合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书》)加减。

(4)经前期:

治以温肾养肝、调理冲任为主,方用毓麟珠加减(《景岳全书》:当归、白芍、丹参、熟地、人参、茯苓、杜仲、川断、鹿角霜)。

3.中医外治

(1)穴位贴敷:

取神阙穴,药用紫石英、川椒、巴戟天、淫羊藿、枸杞子、人参、红花、柴胡,研细末10g,以温水调成糊状,涂敷神阙穴,外盖纱布固定。于月经第5天开始使用,3天换1次。对肾阳虚性无排卵奏补肾阳、促排卵之功。

(2)针灸治疗

1)艾灸:

艾灸神阙、关元、气海、肾俞、归来、子宫、三阴交,以局部潮红为度,以促卵泡的生长。

2)电针法:

取肝俞、肾俞、脾俞、关元、中极、子宫穴、三阴交,于每次月经第5天开始进行针刺治疗,每日1次,电针仪刺激,刺激频率维持3Hz,强度以患者能一般忍受为原则。连续15天,能提高患者排卵率。

3)针灸结合分期治疗

卵泡早期:取肝俞、肾俞、足三里、关元、太溪调补肝肾,补充先天之本,奠定卵子生长基础。

卵泡期:针刺三阴交、大赫、气冲、太冲,舒畅肝脾肾三经之气血流通,促进卵子生长。

排卵期:针刺带脉、血海、天枢,加强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,促进卵子排出。

黄体期:针刺关元、足三里、归来、中极、提托、血海、三阴交。

4)针灸结合辨证取穴:

肾气虚证,取关元、肾俞、太溪;肝郁证,取太冲、关元、三阴交;肾阳虚证,取关元、气海、隐白(灸);血瘀证,取地机、血海、中极;痰凝证,取丰隆、关元、子宫、三阴交。

(3)埋线治疗:

主穴取三阴交(双)、关元。配穴:①脾虚湿滞:足三里、脾俞、天枢、丰隆、水分、带脉、阴陵泉;②冲任失调:带脉、中极、肾俞、卵巢。采用一次性医用8号针头做套管,28号不锈钢毫针做针芯,将医用羊肠线剪成约1cm线段若干,浸泡在75%乙醇溶液内备用。选穴区及操作者手部严格无菌消毒后,将羊肠线用止血钳放入针头内,将一次性注射针刺入穴位,约1.5cm,得气后,以针芯推动羊肠线,将线植入穴位,后出针,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。

(4)穴位注射:

取关元、子宫(双)、三阴交(双)、中极、气海等穴,于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,隔1日选取2~3个穴位,每一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0.5m l,每周期注射3~4次。

(5)饮食治疗:

黑豆味甘、性平,有养血平肝、补肾滋阴的功效。黄豆内含有大豆异黄酮,大豆异黄酮与雌激素结构相似,是具有雌激素活性的植物雌激素。山药被历代医家称为“补虚要药”,具有“补肾填精”的作用。根据中医理论,在卵泡生长阶段食用适量的大豆、山药,对于卵泡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。

【预防调护】

排卵障碍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,目前还无确切的方法可以预防。有研究表明,不良情绪及饮食对下丘脑-垂体-卵巢轴具有一定的影响。注意精神调摄,保持精神乐观,情绪的稳定,避免暴怒、精神焦虑、过度紧张、压力过大;注意饮食适宜,少食辛辣油腻之品,忌饮食偏嗜,固护脾胃。加强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。

【古代文献精选】

《圣济总录》:“妇人所以无子者,冲任不足,肾气虚寒也。”

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》:“妇人所重在血,血能构精,胎孕乃成。真阴既病,则阴血不足者不能育胎,阴气不足者不能摄胎,凡此摄孕之权,总在命门。”

《女科正宗·广嗣总论》:“男精壮、女经调,有子之道也。”

《妇科玉尺·求嗣》求万全日:“男子以精为主,女子以血为主,阳精溢泻而不竭,阴血时下而不愆,阴阳交畅,精血合凝,胚胎结而生育滋矣。”

【中医促排卵的现代研究进展】

排卵障碍是指育龄期女性长期无卵子成熟及排出的病理状态,是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排卵障碍有多种临床、生化和形态学异常。育龄期排卵障碍多有闭经及严重的月经过少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无排卵分为3类:WHOⅠ类:低Gn性腺功能减退症;WHOⅡ类:雌激素及促卵泡激素水平相对处于正常范围,以多囊卵巢综合征为主;WHOⅢ类:高Gn性腺功能减退症。对其治疗,西医多采用雌孕人工周期、促排卵及辅助生殖技术。中医多以补肾为主,辅以活血、或疏肝、或化痰等治疗。有专方治疗的,有针灸治疗的,有针药结合的,有循期治疗的,均取得了一定疗效。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,一些补肾中药如紫河车、熟地、淫羊藿、巴戟天、肉苁蓉、菟丝子、鹿角胶等均有促卵泡发育,提高E 2 水平,增加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等作用。而将中西药结合应用于促排卵成为关注的焦点,其能相互促进,相互制约,取长补短,达到更好的促排卵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