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地图API自定义地图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» 精子库新闻

中医胎教与优生优育术

2023-04-19 19:00:10 点击数:

一、中医胎教与优生的简述

古代胎教学说的论述,属于优生学理论,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学家们临床经验的结晶,历史源远流长,自殷周以来就有胎教相关的理论记载。《黄帝内经》认为生育是“两精相搏,合而成形”。汉代贾谊《新书·胎教》提到:“周后妃妊成王于身,立而不跛,坐而不差,笑而不渲,独处不据,虽怒不詈,胎教之谓也。”王公、贵族认为“龙生龙,凤生凤”“唯上智下愚而不移”的优生观,民间有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的质疑,可见胎教优生不止限于王公、贵族,民间也存在。相传孟母倪氏也非常重视胎教,就是民间重视胎教优生的一个典型例子,据说她在孕育孟子期间要求自己做到“目不视恶色,耳不闻恶声,心不妄想,非礼勿视”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提到饮食对胎儿的影响:“妊妇饮酒,令子心淫情乱,不孕期交合所致也。如此则不特母病,其子亦生浸淫赤烂疮疡。俗谓胎蛆,动逾岁月不差。”《大同书》认为:“天下之人皆出于胎,胎生既误,施教无从,然者胎教之法,其为治者之第一要欤。”美国学者托马斯·伯尼在《神秘的胎儿生命》中指出:中国在1000多年前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胎教“诊疗所”。关于母子医学的影响,在《圣经》和希波克拉底《日记》等国外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,但中国至少较希波克拉底早600年就提出胎教思想,这不能不使外国学者承认“中国是世界胎教学说的发源地”。

二、胎教、优生的要求

1.慎始

《周易》曰: “正其本,万物理,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,故君子慎始也。”这是早期的胎教思想,强调一个好的开始的重要性,纯正本原,是事物顺利发展的前提,善始方得善终;相反,源处偏失分毫,结果会相差万千,所以“君子正身以求”,即君子认真对待择偶。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(《诗经·关雎》),说的就是君子在择偶的时候择优以求,体现的是朴素的胎教观念。

(1)婚配必当其年:

传统中医认为,男女必须等到适龄方可婚配。《褚氏遗书》说:“合男女必当其年,男虽十六而精通,必三十而娶;女虽十四而天癸至,必二十而嫁。皆欲阴阳气完实而后交合,则交而孕,孕而育,育而为子,坚壮强寿。今未笄之女,天癸始至,已近男色,阴气早泄,未完而伤,未实而动,是以交而不孕,孕而不育,育而子脆不寿。”并指出:“精未通而御女,以通其精,则玉体有不满之处,异日有难言之疾。”《勿药元诠》指出:“男子二八天癸至,女子二七天癸至,交合过早,斫丧天元,乃夭之由。”张介宾曾指出少女“天癸未裕”“生气未舒”,若予婚嫁,好像“未实之粒不可种,未足之蚕不可茧”。近代学者梁启超在《禁早婚仪》中提到早婚的五大害—— “害于养生”“害于传种”“害于养蒙”“害于修学”“害于国计”,均认为早婚对自身有害,还危及子嗣。

(2)近亲不婚配:

近亲结婚是指直系兄妹及三代以内的旁系血缘亲属的婚配,这在现行《婚姻法》是禁止的。古人早就认识到同姓可能都为同族,血缘近亲结婚不利于繁衍后代,故《礼记·曲礼》指出“娶妻不娶同姓”。《左传》有云:“晋公子有三焉,天其或者将建诸!君其礼焉。男女同姓,其生不蕃。”上古部族之间经常有争斗,胜的一方可以通过俘获对方的男女和牲畜扩大势力,男子为奴,貌美的女子为侍妾,生育子女,子孙强壮繁盛。另外,部族内部经常有因为争夺美色而引起的纷争,削弱本部族力量,所以古代人极力禁止同姓同宗结婚。如《国语·晋语》云:“同姓则同德,同德则同心,同心则同志,同志虽远,男女不相及;畏黩故也。黩则生怨,怨乱毓灾,灾毓灭姓。是故娶妻避同姓,畏乱灾也。”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又说:“内官不及同姓,其生不殖,美先尽矣,则相生疾。”《国语·晋语》还指出: “同姓不婚,恶不殖。”古人“慎始”以求“优生”,其理延今,其意昭彰,非粗工可为,对当时的优生优育和人口素质的提高,起到了积极的作用,在当今仍不失其意义。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农村,仍有少部分近亲结婚的现象,生出遗传疾病患婴及低能儿,酿成了不少家庭悲剧。所以,防止近亲结婚意义重大,需要加强宣传。

2.慎胎教

古人“慎始”的同时“慎胎教”。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中提到:“春秋之元,诗之关雎,礼之冠婚,易之乾坤,皆慎始敬终云尔。”要求认真对待择偶,慎重对待孕期顾护。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,事物的本原纯正,如果过程“荒嬉”,结果也可能“瘪凋”。古人慎胎教,主要是受“子随母代”和“外象内感”理论的影响较大。

子随母代:古人认为,母亲的言行品德、喜好、情志会直接影响胎儿的品行、发育、喜好。如“素诚繁成,谨为子孙,娶妻嫁女,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仁义者,如是则其子孙慈孝,不敢淫暴,党无不善,三族辅之。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,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,两者不等,各以其母。呜呼戒之哉!无养乳虎,将伤天下,故曰素成胎教之道”,强调母亲的重要性,子随其母代,母亲在胎教中起主导作用,所以要慎重为子孙着想,男娶女嫁一定要选择孝敬父母、尊敬兄长,其家庭世代有行仁义者的对象为偶。这样择配,父族、母族、妻族还可以成为君子的辅佐力量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记载:“太任(周文王之母)有娠,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淫声,口不出傲言……文王生而圣明,太任教之一而识百,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。”这富有神话色彩的叙述,千百年来,一直成为我国胎教实践的典范,曾给我国的胎教思想以深远的影响。《颜氏家训·教子》指出:“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,怀子三月,出居别宫,目不邪视,耳不妄听,音声滋味,以礼节之。”孟母有言:“吾怀妊是子,席不正不坐,割不正不食,胎教之也。”康有为在《大同书》中十分强调:“令孕妇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恶声,口不出恶言,鼻不闻恶臭,身不近恶人,心不知恶事。使其耳目之所染,心知之所遇,无非高妙、仁慈、广大、和平、安乐之事,其有异形、怪事、恶色、恶声、刑人、恶言皆走避,无使有丝毫入于孕妇之耳目以感动其魂知,此为胎教第一要义。”康有为还认为胎教乃人道之始,应当“敬慎于既妊之后”,于怀胎之时,拔其坏根,培养其善胚,在妊娠过程中,孕妇且不可使物感情移而误其胎元,做母亲的应注意修身养性,接触美好,传播美善,调适情志,安心养胎,而不要把不良习惯传给后代。

慎胎教在很大程度上亦受“外象内感”思想的影响。“外象内感”理论详见于《妇人大全良方》的论述:“夫至精才化,一气方凝,始受胞胎,渐成形质,子在腹中,随母听闻。自妊娠之后,则须行坐端严,性情和悦,常处静室,多听美言,令人讲读诗书,陈礼说乐,耳不闻非言,目不视恶事,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,忠孝贤明。不然则男女既生,则多鄙贱不寿而愚,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。”

古人认为“子居母腹,以母气为气,以母血为血……善心生,则气血清和,而生子性醇;恶心生,则气血混浊,而生子性劣”,故母体可以通过外在的表象去影响内在的胎儿,即外在美好的东西可以感化、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,故要求重视孕期保健,将胎教与养胎、护胎有机融为一体。受“外象内感”理论的影响记录很多,如《寿世保元·妊娠》指出:“欲令子美好端正者,数观白璧美玉,看孔雀,食鲤鱼;欲令子多智力者,则啖牛心,食大麦;欲令子贤良盛结者,则端心正坐,清虚合一”;又如《泰定养生主论·论孕育》提到“文王设胎教之法,使孕妇常观良金美玉……又听讲诵经史传集,而使秀气入胎,欲其生而知之”;再如《诸病源候论》中建议孕妇“不欲令见伛偻侏儒丑恶形人及猿猴之类”。《钱氏儿科学》提到环境、学习对胎儿的影响,如“欲子女之清秀者,居山明水秀之乡;欲子女之聪俊者,常资父学艺书”。《备急千金要方·养胎》中提出了“弹琴瑟,调心神,和性情,节嗜欲,庶事清净”的胎教胎养原则。“外象内感”和现在的胎教观一致,强调孕妇对胎儿的影响,要求孕妇在孕期注重调畅情志、规范品行、熏陶文赋、均衡饮食,方可“子仁、子贤、子智、子寿”。

三、胎教与优生的宜忌

中医认为“子随母气”,故孕母的饮食与优生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中医十分重视孕母的饮食、精神、起居、针药、房事等方面的调理。

明代万全在《妇人秘科》中指出:“妇人受胎之后,最宜调饮食,淡滋味,避寒暑,常得清纯和平之气,以养其胎,则胎元完固,生子无疾。”徐之才在《逐月养胎方》中全面阐明了孕期食物调养,至今仍为医家推崇。《烈女传·胎教论》则侧重孕期精神修养的调适,指出妊娠时“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淫声,口不出傲言”;支持这个观点的还有《育婴家秘·胎养》,如“自妊娠以后,性情和悦,常处静室,多听美言,令人诵读诗书、陈说礼乐”。张曜孙强调劳逸结合,主张“五月以前宜逸,五月以后宜劳”,提出孕期“不可太逸,逸则气滞;不可太劳,劳则气衰”。《万氏妇人科·胎前章》说:“妇人受胎之后,常宜行动往来,使气血流通,百脉和畅,自无难产。若好逸恶劳,好静恶动,贪卧养娇,则气停血滞,临产多难。”说的也是孕周劳逸结合的重要性。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强调孕期起居的意义,书中列举了近40种先天性畸形病证,书中认为孕妇的起居有度,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,适其寒温,避免乖戾之气,预防疾病,可以避免畸胎,更有利于优生优育。《万氏妇人科·胎前章》和《育婴家秘·胎养》都提到针药对优生的影响,如“孕妇有疾,又不可轻用针灸,以至堕胎”,“妊娠有疾不可妄投药饵,必在医者审慎病势之轻重,药性之上下,处以中庸,不必多品,视其病势已衰,药宜便止,则病去于母,而子亦无殒矣”。 《孕产集·孕忌》提到孕期节育对优生的影响,如“怀孕之后,首忌交合,盖阴气动而外泄,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权,动而漏下、半产、难产,生子多疾而夭”。这和古人认为的“身心清静不犯房劳,临产自然快便,生子也必聪明少疾”的观点不谋而合,同时也经得起西医学的检验,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。《普济方·产难门》中还提出一种在营养、精神状态不变的情况下,能使胎儿健康成长的增益法,即“凡妇人以血为主,惟气顺则血顺,胎气安而后生理和。今富贵之家,往往保惜产母,唯恐运动,故禁出入、专坐卧。曾不思气闭而不舒快,则血凝而不流畅,产不转动,以致生理失宜,临产必难,甚至闷绝。且如贫者生育,日夕劳苦,血气流畅,生理甚易,何俟乎药,则孕贵于运动者明矣”。

中医学在胎教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广,研究层次较深。古代医家对于胎教的实践和理论认识,惊人的深刻和准确,常常带有哲学思辨的意蕴和灵气,很多观点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仍不失其金石价值。对古人的经验进一步整理、验证、去伪存真,发扬、发展、创新中医胎教、优生优育理论,对促进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意义重大。回顾历史,展望未来,中医胎教与优生学的持续发展任重道远,有待全国中医生殖同仁共同努力,共创未来。